毛泽东1933年11月下旬的才溪乡调查,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著名的社会调查。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为我们树立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到才溪作调查的背景才溪,是毛泽东非常熟悉的地方,在此次才溪调查以前,毛泽东已有两次到过才溪。
第一次是1930年6月初。他从江西寻乌经武平千家村到才溪,向区、乡干部、妇女代表、赤卫队员作调查;边调查,边指导才溪的苏区建设工作。
第二次是1932年6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城后,毛泽东率军从漳州经龙岩、大池、溪口石铭、白砂科子里、旧县到才溪,后经千家村前往江西。
毛泽东第一次到才溪后,才溪人民在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听了毛泽东的话,为争取与保障自己的胜利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群众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了各种合作社。苏维埃政府组织了全区群众的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方面的工作均成为全苏区第一光荣的模范。1933年下半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给才溪“我们的第一模范区”奖匾;同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拨款在才溪河畔建造了“光荣亭”。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第三次到才溪作社会调查时,已任中华苏维埃主席,正在为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准备。当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严峻形势。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大举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并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围剿”,已同敌人展开激烈斗争有一个多月。而党内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央,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他们反对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放弃红军历来的作战原则,采取了一套完全错误的军事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连遭失利,革命处于紧要关头。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争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继续抓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及政权建设。毛泽东这次到才溪作社会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才溪乡的先进经验所吸引,他要用中央苏区有名的才溪乡是怎样建设成为先进的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模范乡的典型经验,通过即将于1934年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介绍给全体干部群众,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才溪乡,建设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争取一切苏维埃工作适合于粉碎敌人“围剿”的要求,去争取全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方面,他要用才溪乡等地的典型经验,去论证他的在革命战争条件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理论,用于“反对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及其他社会实践经过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央通讯排警卫班的战士,从瑞金出发,经长汀水口、上杭、官庄,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来到才溪。一来到才溪,他就找了区乡干部,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召开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倾听了干部关于才溪人民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政权建设、生产支前、经济建设、物价对比、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汇报。毛泽东根据自己列出的提纲,一边记下笔记,一边又和干部们展开讨论。毛泽东问:当兵是怎样去的?对红军家属如何照顾?选拔干部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组织妇女、老人搞生产建设的?干部们一一作了回答,随后毛泽东还相继召开了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等调查会。在工人代表会上,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了才溪工会的组织情况和工人的生活情况,热情地鼓励大家干革命要坚决,要勇敢,不怕牺牲,要搞好物资交流,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贫农代表会上,毛泽东亲自询问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说:竹子用途很大,能造纸出口换回盐和布,又能编箩筐,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它,连扁担也是竹做的,大家要少吃笋,保证竹林。在耕田队长会上,毛泽东向领导生产的基层干部了解农业耕田和劳动合作社等情况,说:养猪、拾粪、割青草、搞绿肥等都是很重要的积肥方法,大家要搞好生产,保证群众吃饱饭,首先要保证红军吃饱饭,才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保卫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调查技术”中所指出的那样“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根据参加过毛泽东在才溪召开调查会的老一辈回忆说,当时毛泽东问得很具体,细致,态度非常平易近人,非常谦虚,会上有问有答,有讨论,风趣幽默,会开得很活跃。例如调查物价,猪、鱼、鸡、鸭、蛋、木、铁、布、盐、茶、纸、油等暴动前后的讨论,一概问个齐全,当问到土纸暴动前后的价格时,与会者答不出来,区苏干部只好特地到附近的消费合作社问工作人员,回来再告诉他。毛泽东听后一一做了笔记。另一次晚上,开妇女代表调查会时,毛泽东询问了妇女们如何优待红军家属,如何帮助红军家属搞好生产、照顾病人,如何慰劳红军部队等。当看到个别女同志打瞌睡时,他便停住手中的铅笔,打趣地问:“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自由变心啊?”妇女们见问得有趣,不禁笑起来,连连摆手说:“想是会想,但唔会变心,男人上前方打白狗子,咱们在后方搞生产支前,前方后方心连心都是干革命!唔会变心哩!”毛泽东听了满意地笑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再也没有人打瞌睡了。
除开调查会外,毛泽东还深入到红军烈士林俊、外出苏维埃干部王兴旺、贫苦农民银连子、孔菊姑、太生子等人家里访贫问苦,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发明创造,了解他们有何愿望、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红军家属孔菊姑家里,毛泽东满面笑容地问:“老人家,家里有多少人?日子过得好吗?”孔菊姑说:“儿子当红军去了,媳妇在家,日子过得很好。”陪同的乡苏干部告诉毛泽东:“她的独生儿子孔宪章领头参加红军,而且动员了30多位青壮年一起参加红军。”毛泽东连声说:“好!好!红军家属很光荣。”接着毛泽东又问:“苏维埃干部有没有到你们家里帮助你解决困难问题?”孔菊姑回答说:“有,区、乡干部经常来我家,问寒问暖,想问题想得很细,连柴、米、油、盐、疾病都想到了,我连水都少挑,平常的生产区乡干部会组织人来照顾帮助犁田、耙田、莳田,我们的干部确实很好。”毛泽东笑着点头:“好!这样就好!”
一次,毛泽东来到一群众家调查,正好他们在吃饭。主人热情地端出红皮黄皮几种外观不同的番薯请毛泽东吃,毛泽东亲切地问:“这几种番薯哪一种产量高?”群众回答说是水红皮黄心番薯产量高。毛泽东又问:“是本地种吗?”群众回答道:“是广东引来的种。”毛泽东一边吃,一边点点头说:“这种番薯产量高,又好吃,明年要多种。”
又一次,毛泽东了解到了上才溪乡西村陈美兰家在暴动后,乡苏政府分配给她的仅3间房子,不小心被火烧了2间,住宿、生活极为困难,而且她和老伴年老体弱多病,家中劳力少,因此毁房一时难以修复。针对此种情况,毛泽东在乡苏干部会上,对干部们说:“组织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是革命工作的两大任务。”启发大家“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干部要多找群众商量,集思广益,人多才智慧广,团结才有力量。可以开展村帮村,邻帮邻,一村帮一户,百人帮一人的互助活动。”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上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捐木料的捐木料,捐瓦块的捐瓦块,捐劳力的捐劳力,陈美兰的房子很快就修好了,陈美兰非常感动,逢人就说:“共产党第一好!”
在调查期间,毛泽东还亲自到上坝段军公田检查生产,参加劳动,帮助群众劈柴。听到“衰坑”这个村名后,毛泽东对该村的干部群众说:“有共产党领导一定会兴旺起来,衰坑这个村名不好,不如改为‘发坑’,好不好?”干部群众欣然接受,从此“衰坑”变为“发坑”。当看到有群众用竹笕把水引到家里时,他就启发群众要用类似的方法把水引到旱田里去,使旱田变成良田;当了解到群众砍柴不栽树时,他便教导他们砍柴要有计划地砍,要边砍边栽;当了解到才溪中草药资源丰富时,他就教导区乡干部要重视组织人员调查,收采中草药,办好药材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缺医少药的困难。
毛泽东离开才溪前夕,还召开了区苏维埃工作人员会议,对大家说:“要搞好土特产经济收入,茶油、土纸、猪肉、鸡、鸭都可以出口,换回东西,这些都要组织好,只要有了东西,敌人就封锁不了我们,大家要有信心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针对群众缺医少药问题,毛泽东说:“你们住在山区,山区中草药来源很丰富,区乡要很好重视组织。谁去采?去多少人?什么地方有?要很好地调查,一个乡要有一两个医生,把那些中医组织起来,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毛泽东对才溪区、乡干部工作非常满意,热情地鼓励他们说:“你们能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既能和群众一起闹革命,又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很好。如果光叫群众去参军,要公粮,你给了群众什么?如群众的劳动问题、生活问题、疾病问题都要帮助解决。最重要的就是发动群众互相帮助。”又说:“才溪的工作做得不错,是个模范乡、模范区,要保持下去,不要骄傲!”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通过十多天的广泛深入调查,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科学地进行分析后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当时的题目不叫《才溪乡调查》,叫《乡苏工作模范(二)——才溪乡》。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中央政府把《乡苏工作模范(二)——才溪乡》作为大会材料发给到会代表学习。在会上,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苏区人民向才溪、长冈、石水乡学习,团结千百万群众,建立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发展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夺取全国的胜利。1934年2月2日、2月9日、2月23日,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斗争杂志》分别以第45期、46期、48期,用《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为题目,发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报告。1941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出版的由毛泽东作《序》和《跋》的《毛泽东调查文集》中,收录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报告。1946年,《毛泽东调查文集》在东北书局用直排版出版。1982年12月该文集再次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以才溪乡的模范事迹,为全苏区树立了具体的榜样,用充分的证据,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有力地鞭挞了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建设的无耻瞎说。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革命实践和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所倡导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在这样的一个大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更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抄,唯一的办法就是靠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事物的本质,发现新情况,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是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能克服种种困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邓小平理论也是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实际,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新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在新世纪里,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是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制定正确决策和准确实施决策的最有效办法。这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